周转箱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周转箱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碳金融何时到中国

发布时间:2020-03-26 12:14:15 阅读: 来源:周转箱厂家

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量,各国政府纷纷限制气体污染物的排放。其实,各种各样的排放权益,既是一种发展的代价,也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。也就是说,当排放指标作为一种有使用价值的东西,在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,就能利用经济杠杆来推动环保。碳排放交易就是其中一种。

然而,当世界发达国家纷纷看好我国碳交易市场时,我们需要问自己:准备好了么?

碳金融悄然而至

源于《京都议定书》的碳排放交易,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,也是清洁发展机制的核心内容。

1997年12月,180个国家聚集在日本京都签订了《京都议定书》,并约定于2005年起生效。其中规定了38个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5年期间将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等5种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.2%。

然而从减排成本上来说,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高5倍至20倍,所以单靠自身减排能 力很难满足《京都议定书》设定的目标。因此,《京都议定书》规定,允许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,以完成自己的责任。由于发达国家产 生一吨碳减排的费用比发展中国家要高出许多,因此,发达国家很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排放份额。目前这种排放指标的交易,通常通过发达国家有减排责 任的企业,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后者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,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,再抵消发达国家自身的部分排放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去年,全球碳交 易额达到300亿美元。

全球碳交易市场正值蓬勃发展之时。根据挪威的点碳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,欧 洲市场上的碳额度价格由2004年12月的每吨8.47欧元上涨至2007年12月的22.86欧元。交易量也一直呈上升趋势:2006年上半年,全球碳 交易量为6.84亿吨二氧化碳,超过2005年同期的5倍,约占2005年碳交易量的85%;2006年上半年的碳交易额度约为150亿美元,已经超过了 2005年的全年碳交易额。以国际价格计算,预计2008年~2012年间,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;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 1500亿美元,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。

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,中国市场备受瞩目。点碳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结果显 示,中国是最适宜发展碳减排项目的国家,其次是印度和智利。据世界银行测算,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,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 140亿-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。作为发展中国家,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,未来5年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。有专家指出:“中国 碳交易的商机已经来临。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,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%,这意味着未来至少有30亿吨 来自于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。”

定价需接轨国际

尽管“馅饼”诱人,但想吃却并不容易。中国企业还在适应。

现在的情况是买方和卖方不能互通有无。目前碳排放交易相当一部分是境外买家,国内 企业与国际买家谈判时,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。据悉,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,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欧元至10 欧元左右。事实上,中国碳排放交易跟西方的碳交易市场有很大差距,信息的透明程度很不够,使得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。

对此,曾经参与谈判的宝钢股份张工程师深有体会。去年年初,宝钢股份与英国瑞 碳有限公司和瑞士信贷国际集团在上海联合签署“高炉煤气发电碳减排购买协议”。张工将这次谈判形容为“焦头烂额”,碳排放协议及其谈判的过程十分复杂漫 长:减排量价格、付款范围和条件、核实成本和收益成本、适用的法律等,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国内企业并不十分了解的。更重要的是,由于中国缺乏定价中心,宝 钢此次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略超过10欧元/吨,不及当时国际市场交易价的1/2。

类似现象并不止于此。虽然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已经不少, 但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。这种状况也导致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,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。专家分析,碳排放的交易价格,必须要 反映污染治理的成本;而如何发现这一合理的价格,至关重要。

如果有一个碳交易所,这一难题将迎刃而解。上海能源交易所有关负责人认为,中 国需要建立一个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排放权市场,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,通过市场发现价格,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的单兵作战。而交易所的成立则能够为买 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对话机制;交易的模式也非常简洁,即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,从而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。同时,专业的交易市场还是 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。因为,建立碳交易市场,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,还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 权。

配套急需跟进

但是,建立一个碳交易所并非易事。

事实上,目前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碳排放交易所,不少国家的碳交易中心也都在摸索阶段。而规范碳排放交易的《京都议定书》在2012年到期后,国际规则会如何变化,国际社会也尚未找到答案。

业内人士认为,成立碳交易所的好处就是把碳交易更近地拉到了中国,让从业者可以近 距离观察碳排放权的价格起伏,对这个市场的成长一定是有好处的。但是,需要观望的是,建立这个交易所的时机是否真正来临。有专家认为,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 排放权基本上都是在清洁发展机制体系下完成的。而这一体系的最重要特点就是“捆绑销售”。也就是说,在项目运作之初,买方和卖方都必须是确定的,排放权只 能在这两者之间“转让”。因此,不能把西方较成熟的碳排放配额交易模式照搬到中国。

金融工具同样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一位供职于欧洲某碳基金的咨询师表示,碳排 放权已经具有鲜明的金融产品特性,一个碳交易中心的成功背后必须有发达的金融体系,包括直接投资融资、银行贷款、碳指标交易、期权期货等。专家提醒,目前 国内参与碳交易的市场投资主体还不明确,国外从事碳排放交易的投资主体都是些大的投行金融机构,而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还比较陌生,所以在市场培养方面还 需狠下一番功夫。同时,更少不了诸多第三方核证机构的身影。如果说交易所提供了一个平台,那么核证就如同给平台提供了一道门槛,能够让交易双方降低交易风 险。此外,交易如何定位、外汇如何结算、税负如何征收等等涉及排放权交易的总量管制和交易制度等配套,都需要进一步跟进。

而要与国际接轨,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。这不仅仅是引进一些软件、仪器设备这 么简单,更需要立法保障。关于碳排放,欧洲有强制的排放标准和实施的具体进程时间表,各项指标要求都很明确,欧洲各国也都必须按照具体要求实施,因此可以 形成一个比较活跃的市场。而中国政府虽然2005年时已经签署了《京都议定书》,但目前中国并没有从立法上强制要求减排。专家建议,碳排放交易市场最好在 需求旺盛、交通方便、经济活跃度较高的区域设立,并且要给这个区域以特殊立法和一些政策上的优惠。

武汉前列腺穿刺术后注意事项

子宫各种疾病导致不孕四川成都天大医院医生给你解答

白癜风的易发人群有哪些无锡白癜风为您解答

节段型白癜风护理注意事项